地点
“河南省河南省直辖县级行政区划济源市王屋山” 相关资源
诗文库 正文
跋韩熙载夜宴图元丰二年四月 北宋 · 祖无颇
 出处:全宋文卷一六四七、《龙学文集》卷一六、《佩文斋书画谱》卷八二
南唐中书侍郎韩公熙载后主时知国阼将废,放怀杯酒间以自污。
后主欲用为相,而闻纵逸不检,每伺其家宴,令画工顾宏中丹青以进。
其卷首即与公门生朱铣紫微、印粲状元教坊副使李嘉明,并其妹按胡琴,又公自击鼓,妓王屋山舞六么。
王屋山俊慧非常,公最怜爱。
每醉,须乐聒之乃醒。
幼令二婢出家,号「凝酥」、「素质」。
后主复信小人之谮,遂黜公,以左庶子分司南京
受命日,尽逐群婢,单车即路。
后主怜之,留为尚书
不数日,群婢复集,饮逸愈甚。
后主叹曰:「孤不得熙载为相矣」。
既而薨于私第,后主泣之恸,赠平章事谥曰「文」。
元丰己未孟夏二十日洛阳祖无颇题。
游仙诗十四章不必拟郭宏农也 其六 清 · 姚燮
 押词韵第三部 出处:复庄诗问卷二十六
白猿如老人,倒骑三足龟。
结洞王屋山,虹梁雾为扉。
密林纷素葩,彻夜光琉璃。
虽无青鸾鸣,玉音静相霏。
或即方回子,服朮面有辉。
供职西那国,师事赵升期。
偶然阅尘劫,换形世间栖。
枯槁木石容,苶然遭疑嗤。
左名场自泽州至京使人传语867年8月 唐 · 鱼玄机
七言排律 押尤韵 创作地点:陕西省西安市咸宜观
闲居作赋几年愁,王屋山前是旧游。
诗咏东西千嶂乱,马随南北一泉流。
曾陪雨夜同欢席,别后花时独上楼。
忽喜扣门传语至,为怜邻巷小房幽。
相如琴罢朱弦断,双燕巢分白露秋。
莫倦(一作厌)蓬门时一访,每春忙在曲江头。
天坛 唐末至五代 · 杜光庭
五言律诗 押支韵 出处:全唐诗续补遗
壁立三千仞,坛高接尾箕。
顶藏青玉髓,腰隐紫金
月挂虚皇殿,云封太乙池。
洞天人迹少,鹤宿万年枝(《古今图书集成山川典》四六《王屋山部》)
天坛王屋山圣迹序 唐末至五代 · 杜光庭
 出处:全唐文卷九百三十一
国家保安宗社。
金箓籍文。
设罗天之醮。
投金龙玉简于天下名山洞府。
谨按道藏龟山白玉上经。
具列所在去处。
十大洞天内一王屋山
清虚小有之洞。
周回万里。
洛京西北王屋县
仙人王真人治之。
传曰。
黄帝于元年正月甲子
列席于王屋山
清斋三日
登山至顶。
于琼林台祷上帝破蚩尤
遂敕王母降于天坛
母既降。
黄帝亲供侍焉。
王母乃召东海青童君。
召九天元女。
授与破蚩尤之策。
黄帝依命。
蚩尤于冀。
天下乃无不克。
海内安然。
王母遣西方白虎之神。
黄帝元羽之衣。
乃命帝会于孤竹之野。
帝钦命斋戒。
严驾而行。
既至孤竹。
见空中千乘万骑。
或有了髻青衣童子数百人。
或五䌽羽服。
或乘飞龙。
或乘飞虎。
或乘鸾鹤。
或执珠幢锦伞霓旌绛节。
或持如意九曲几。
及前后歌舞妓乐。
不可名状。
俄见宝车一乘。
驾五色斑龙九头。
上有羽盖九重。
中有仙女一人。
衣黄裳。
戴金冠。
隐隐而至。
右侍从有仙童一人。
谓帝曰。
西王母也。
帝接至。
母令仙童二人命帝坐。
贺帝曰。
圣躬安。
天下宁矣。
久即戎事。
得无劳乎。
帝谢曰。
赖上帝厚恩。
圣母谕教。
得宁天下。
岂敢称功乎。
母乃命饮。
筵上花果樽罍。
器皿光赫。
大小各异。
而不能辩其一焉。
复遣仙女宋妙英歌万年长生之曲。
歌罢。
母赐帝茹芝数枚。
食之不饥不渴。
又赐修真七昧之书。
授讫。
母冲天而去。
后三载。
八月一日
母遣西方白虎之神为使。
黄帝
时在大隗山受母命。
帝即斋戒至洛阳
帝自白波涉渡。
王屋
清斋三日
登山。
八月十五日
至顶上祝香祷焉。
俄而西方天香馥郁。
自天而下。
遍闻山谷。
青鸟先至。
帝曰。
阿母降矣。
俄而见空中千乘万骑。
一如孤竹之仪。
既降天坛
帝列席下。
见仙众羽服冠简。
环佩履舄。
帝乃频顾之。
母曰。
帝何为哉。
帝曰。
恐左右不谨。
母曰。
帝何不实耶。
帝乃实对。
母曰。
天上之服。
非人间之有。
此衣非朝礼星辰国王父母。
不可服焉。
帝曰。
朕南面承尊。
不敢以羽衣赐人臣。
母曰善。
羽衣不拜帝王者。
自此始也。
帝欲设食。
母止之。
谓帝曰。
吾之仙众。
不饥不渴。
岂欲造人间之馔乎。
王母戒帝曰。
设欲供养神仙上界星辰日月。
但择吉日。
筑坛场。
设净席。
布香灯花果而已。
如无。
用清水药苗代之。
馀皆不可。
言毕。
王母赐帝碧霞之浆。
赤精之果讫。
王母冲天而去。
自此每年八月十五日
四方善士云集于此山。
此日亦系清虚宫中孝校功行仙籍于此山也。
又真诰云。
元帝时命四海龙神所修天下十大洞天。
用疆鼓之石。
重重相謺。
于此尚存焉。
又上方院者。
即上访院也。
轩辕黄帝访寻四山。
故曰上访院。
司马承祯改作上方院焉。
唐睿宗皇帝时
玉真公主金仙观修道。
今即灵都观是也。
帝幸真元金仙二观。
西京相对。
元武门。
渡大河至东章村。
为之曰东章驿。
敕东济源县南河清县西邵源县北阳城县四县界分巡护金仙贞元二观。
王屋山轩辕黄帝后。
至晋南岳魏夫人。
上帝迁号。
敕小有洞主王子登下教魏华。
存于小有清虚宫中。
四十七真受学道毕。
南岳灵官仙众。
自清虚宫迎夫人赴南岳衡山司命之任矣。
盖天地不言。
须凭集文籍。
开示古传实迹。
今录圣境。
真元混沌未分。
道气包含妙本。
阴阳既判。
真形出见。
元经著为图经。
俾来者知所自云。
天坛王屋山圣迹记 唐末至五代 · 杜光庭
 出处:全唐文卷九百三十四
盖闻天元设象。运日月以璇衡。
地道纲维。布山河而列政。
王屋山者。在洛阳京北百馀里。
黄河之北。势雄气壮。
冈阜相连。高耸太虚。
倚悬列宿。西接于昆邱。
东连于沧海。谨按龟山白玉上经曰。
洞天周回万里。山水之源。
图经曰。上则接于昆邱。
下即侵于蓬岛。最高者首名天坛山也。
黄帝内传云。为之琼林台。
真诰云。琼林者。
即清虚小有之别天也。其下即生泡济之水。
中有水芝。人得服者长生耳。
黄帝上台。见一级高可及二丈许。
下石二级。高可七十尺许。
四方壁立。皆造化融成。
黄帝于此告天。遂感九天元女西王母
降授九鼎神丹经阴符策。遂乃。
克伏蚩尤之党。自此天坛之始也。
其上多石。可生草木。
实为五岳四渎十大洞天三十六小洞天神仙朝会之所。每至三月十八日及诸元会日。
五更之初。天气清明
辄闻仙钟从远洞中发。寥寥之声。
清宛可入耳。将日出
则日气炯炯。可以见生死之情状。
观天地之变化。当晓时分别之际。
则闻仙鸡报晓。往往飞栖下地。
象小于家鸡。其毛如雪。
又坛心有石灯台。四门。
中高可丈馀。制造甚奇。
镇于洞天。诸元会日。
灵山真圣皆朝会坛所。考校学仙之人。
及世间善恶籍箓之案。是日往往则阴云蔽固。
竟日方散。是日有道之士。
学修仙之人。投简奏词。
醮谢其下。坛隅有造石灯台小碣记云。
天宝八年新安公使内使宫围令符筵喜因为国为民醮坛置。
碣阴刻卢仝高常严固。至太和五年
凡字缺损。坛心高突。
秀出偫峰。每日初出。
影西度。掩西方山脊。
亦可及千馀里。上无飞鸟。
风若松声。太虚中孤危而四面无碍。
人立于上。冲和血气。
状如勇心直胫而立。目视历历。
亦可自辨其形影。似凭高眺远。
飞越崖谷。长天未晓。
身若浮萍。又如精气所乘。
飙不得落。此果乃真仙游行之所也。
心若不志。销烁其精魂耳。
似有怖惧。凡有道之士。
身若轻举。天明日朗。
则夜闻人语笑之声。或箫鼓奏于其上。
又坛西有悬泉。名曰太一泉。
其水味甘如醴。其泉水流如线。
落在石㪷中。深可数尺。
千人饮之不耗。经年不汲如故。
次西一石岩。名曰黑龙洞
洞上半崖。高数十丈。
有一洞。深二丈许。
正射西北天门。名曰按云庵。
旧有梯。人蹬蹑可到。
昔太乙元君修道于此。其太一泉水。
伏流其下。东为济水。
其泉次南有一岩。曰紫金堂
轩辕黄帝驾憩于此。沿堂侧其道径甚崄。
至一石门。侧身可上。
乃止坛顶。其门名曰东天门
门东有换衣亭。坛顶上有三清殿
东西有廊庑。坛畔有四角亭。
临崖百尺。凭阑四望。
南视嵩峰少室。大河如带
西有王附山。东北有王母三洞。
东北隅有一石。长丈馀。
阔尺许。突出崖头。
下深百丈。登坛人供侍香火。
朝拜王母三洞。心有恐怖者不敢上。
石名曰定心石。北望析城山
东北望太行。东观日出。
如生沧海。四面瞻视。
偫山卑如邱阜。方显洞天之独尊。
高表神仙之圣迹。坛东一峰甚秀。
名曰日精峰。坛西峰名曰月华峰。
峰南一平岭。号曰蹑云峤
下有一涧。名曰避秦沟。
西南下十八盘。次南曰仙人桥
东有伏龙岭。南一小峰。
名曰鸡子峰。次下仰天池
次南路有歇息亭。自坛顶至上方院八里。
又曰中岩台。乃司马子微修行游息之所。
前下紫微溪。至阳台观八里。
中有仙猫洞不老泉。观东有燕真人洗耳井仍存。
阳台观东北百馀步。俗呼燕家泉。
其观前分八冈。名曰八仙冈。
司马承祯天师河内温城人也。
西晋司马宣王之后。今温县西二十里招贤城是也。
尚有晋三帝坟在焉。唐睿宗皇帝玉真公主好道。
师司马天师天师天台山紫霄峰
睿宗宣诏住上方院。其司马初师嵩岳潘师正
师正茅山王升真。升真师华阳隐居陶仙翁。
其四世不失正道。唐明皇即位
开元十二年修阳台观。明皇御书寥阳。
殿榜。内塑五老仙像。
阳台有钟一口。上篆六十四卦。
曰万象钟。有坛曰法象坛。
有钟楼名曰气象楼。殿西北有道院
名曰白云道院。司马号白云先生
有亭曰松亭。有先生庙堂。
先生撰文一部。曰白云记。
篆书别为一体。号曰金剪刀
流行于世。先生未神化时。
注太上升元经及坐忘论。亦行于世。
至开元十五年八月十五日。有双鹤绕坛西北而去。
彼时白云自堂中出。闻箫韶之声。
先生显化之验也。王屋县崔日用闻奏。
明皇异之。先生神化时年八十有九。
谥赠银青光禄大夫谥白云先生
堂西壁上画先生游行。乘驾黄犊车。
白云步步相随。观西有山神庙
王屋山神也。天宝年。
其神用阴兵助郭子仪安禄山。后明皇封为总灵明神天王
仍敕修其庙。观南有太山庙
王屋县西八里有藏花洞。其水春绿夏赤。
秋白紫。水味甘美。
坛东南附山名青罗峰。下有青罗仙人观碑存焉。
坛北有五斗峰。通麻笼药匮二山。
王屋山中有洞。深不可入。
洞中如王者之宫。故名曰王屋也。
药匮山次东有赵老缠。昔赵真人修道于此。
及四真人炼丹于此。有石室二十馀间。
霍仙人修炼于此。名霍师堂。
坛东南有山名齐岭。下有山名垂簪峰。
又侧有清虚小有洞。洞内周游万里。
昔唐建三清殿清虚观。其洞内有因兵火。
居民避乱。秽气所触。
民出洞后。有石落。
塞合洞门。真诰云。
其洞中日月。昼夜光明辉映。
朗接太虚。与外日月无异。
此乃为日月伏根也。日曰神精。
月白阴精。明照在洞天之中。
天亦高大。星宿云气。
无草木万类。洞宫之中。
有金玉之殿。及多宝贝黄金。
琉璃琼璧。不可名状。
有五阙五山。加于五岳。
上生紫林方华。星髓金津。
碧毫朱灵。夜粲细实。
并壶中洞天之所生也。人得食之。
乃长生神仙矣。洞主王君。
掌校仙籍。善恶之录。
处事其中矣。太素三元上道君遣青真左夫人郭灵盖右夫人杨玉华。
赍神策玉玺见授王君。为太素清虚真人。
领清虚小有洞天。王分主四司。
左保上公王屋山。洞天之中。
给金童玉女各三百人。掌上清玉章太素。
宝元秘籍。上品九仙灵文。
山海妙经。尽掌之焉。
又总洞中明景三天宝录。得乘龙跨虎。
金辇琼轮。八景飞舆。
出入上清。受事太素。
寝宴太极也。小有洞天者。
乃十大洞天三十六小洞天七十二福地之宗首也。仙都所宗。
太上所保。故重其任。
以委偫真矣。元始天王曰。
夫小有洞天者。是十大洞天之首。
三十六小洞天之总首也。岭东一山。
名曰玉阳山山东次南有瀑水如练。
长百尺。落半崖。
涧下有深潭。名曰撺钟浤。
其山名西玉阳山都宫东北有山名东玉阳山。
山有洞深百尺。国家时投金龙于此。
洞旁有一憩鹤亭。高数丈。
上有鹤迹存焉。昔因周灵王太子王子晋与师浮邱公游天坛回。
憩鹤于此。天坛四面附山。
峰峦涧岭。泉谷胜迹。
总目于石。颂曰。
王屋天坛福地元。清虚小有洞天仙。
无穷胜境于人物。有感神通今古传。
历代崇道记 唐末至五代 · 杜光庭
 出处:全唐文卷九百三十三
穆王昆崙山王屋山嵩山华山泰山衡山恒山终南会稽山青城山天台山罗浮山崆峒山王母观。前后度道士五千馀人。
秦始皇帝并吞六国。招方士。
好长生之术。遣使往蓬莱采不死药
宫观一百馀所。度道士一千七百馀人。
汉文帝窦太后并好黄老之术。造宫观七十二所。
敕天下如不通黄老经者。不得注官。
又亲访河上公问道德之要。天下大治。
计度道士一千馀人。孝武帝奉道弥笃。
王母降于宫中。遗白银像五躯。
曰是太上老君之真形也。别营三殿而供养之。
后移像于柏梁台上。后又移于甘泉宫内。
以一殿而并列之。南向设座。
自兹始也。又度公主数人。
及度道士约五千馀人。并造观三百馀所。
嵩岳万岁观泰山登封华山集仙观终南望灵观王屋通天观。并不得令庶姓居之。
以为恒式。其万岁观因巡幸而闻山呼。
遂舍行宫而为观焉。至孝宣帝时
上党郡功曹李恽。因入抱犊山采药。
于石室内获天书四十馀卷。并玉箱玉杖。
献于河东郡太守张纯立遣使上进。
视之大惊。不觉流涕。
乃令宣示内外臣僚。时冉癸为主书中郎将
见之泣曰。此是武帝临崩时遗制令葬于梓宫之内。
何由至此。及披之卷后所有臣僚校勘姓名。
于今见有存者。乃遣使检校茂陵
即又安宛如故。乃为武帝造观二所。
一在长安城内。一在茂陵之下。
奉先也。复度道士二十人。
以奉香火也。后赤眉之乱。
茂陵为贼所发。于梓宫之中。
但见有剑一口。方欲取之。
其剑忽然哮吼腾空而去。世祖光武皇帝既平王莽
天下大定。东封礼毕。
乃为本朝十一追荐。及南阳舂陵名山大川。
长安洛阳计造观一百二十所。度道士一千八百人。
魏明帝武帝及先太后造观于五都。计一十三所。
道士一百九人。仍诏道书同御史装饰。
吴主孙权天台山桐柏观。命元居之。
富春造崇福观。以奉亲也。
建业兴国观。茅山造景阳观。
都造观三十九年。度道士八百人。
晋武帝洛阳造通天洞天灵仙灵宝四观。及诸州共二百所。
先魏末陇右临洮郡有神人。长三丈。
著白衣。垂素发。
戴金冠。现于襄武县
告县人王始曰。不久当见太平。
武帝授禅。果天下一统。
乃令于所现处造告平观。即李宗之故居也。
别度道士七人。并前后所度道士
共计四百七十二人。时吴郡临平湖岸崩。
获石鼓一枚。遣使上进。
司空张华。此物何用。
曰。但以桐木刻作鲸鱼形。
扣之必有声。闻于数里。
至惠帝时。于宫中忽夜鸣不已。
甚恶之。乃迁嵩山万岁观。
击之集众。自兹也。
魏道武帝于云中太原河朔造观计五十所。度道士六百馀人。
太武敕令天下造太平观共二百七十五所。度道士一千三百人。
受箓。改太平真君元年
仍令四方内外上书言太平真君皇帝陛下。自后嗣帝位。
并皆受箓。后周武帝长安造通元馆。
以延羽客。隋高祖文皇帝迁都于龙首原。
号大兴城。乃于都下畿内造观三十六所。
名曰元坛。度道士二千人。
炀帝迁都洛阳。复于城内及畿甸造观二十四所。
道士一千一百人。皇朝高祖神尧大圣大光孝皇帝隋末大业十三年霍山神。
称奉太上老君命告唐公。汝将来必得天下。
至武德元年晋州浮山县羊角山著素衣。
戴金冠。乘朱騣白马。
令吉善行告神尧。汝今得圣理。
可于长安城东致一安化宫而安道像。则社稷延长。
天下大定。善行辞。
见天子何以为据。太上曰。
但去。有献石龟者。
可以为信。善行乃告晋州刺史贺君孝义
义遂将善行见秦王。具告神人现事。
偫臣拜庆。遂差左亲卫帅杜昂与善行于所现处设祭。
太上又现。一如善行所言。
以鞭指昂曰。汝是何人。
昂曰。是秦王使者
太上曰。我不饮不食。
何用祭乎。所有委曲。
令人具知。昂还。
乃言神人复现。秦王大悦。
乃令昂将善行入京上奏。至京立未定。
果有印州治中张达献石龟。上有文曰。
天下安。子孙兴。
千万岁。千万叶。
遂入面奏。高祖大悦。
诏授善行为朝散大夫。赐物一百段。
乃令通事舍人宪于羊角山立庙。复改浮山县为神仙县。
羊角山龙角山。太上又现。
为善行曰。天子喜欢否。
对曰。大喜。
又曰。疑惑何事。
复对曰。为不知圣者姓名耳。
太上曰。我是无上神仙。
姓李氏号老君
即我也。我即之祖也。
史记中有传。亳州谷阳县本庙有枯桧再生为验。
我已令周公旦领神兵助国家打刘黑闼。得四月节。
即破矣。孝义又令善行入奏。
高祖乃敕善行驰驿往洛阳军所。宣敕示谕。
至时果平黑闼。四海大定。
枯桧亦重生焉。乃改庙为庆唐观。
内有明皇御制书碑。及列圣真容并在。
武德三年。诏晋阳道士王远知朝散大夫
并赐镂金冠子紫丝霞帔。以预言高祖受命之徵也。
太宗又加远知银青光禄大夫。并远知预言之故也。
羽衣人赐紫衣。自兹也。
高宗龙朔二年。诏洛州长史谯国公许力士
邙山上清宫以镇鬼。仙洞掘得古石案。
即仙人帛仲理之故基也。及功毕。
令设醮。太上又现。
百官进表称贺。大悦。
乾封初东封礼毕。
回銮亳州。亲谒太上。
谨上尊号为混元皇帝。圣母为先天太后
仍改谷阳县真源县。又为太宗文德皇后东明观于京师
又敕道士宜隶宗正寺。仍立位在亲王之次。
文明元年天后欲王诸武。
太上乃现于虢州阌乡龙台乡方兴里皇天原。遣邬元崇令传言于天后云。
国家祚永而享太平。不宜有所僭也。
天后遂寝。乃舍阌乡行宫为奉仙观
后庆涌出于新丰县界。高三百尺。
上有五色云气。下有神池数顷。
中有白鹤鸾凤。四面复有麒麟狮子。
天后令置庆山县。其诸祥瑞。
具载天后实录。以表国家土德中兴之兆也。
又舍中岳奉天宫为嵩阳观。以追荐高宗大帝也。
竟传位于中宗孝和皇帝景龙元年
敕天下州郡并令置景龙观。二年改为中兴观。
三年改为龙兴观。其度人一依前代故事。
睿宗东京宅为景云观。又舍太原宅为唐隆观。
为资荐天皇天后也。明皇开元中
敕诸道并令置开元观。又制混元赞
亲书。勒之于石。
又敕五岳置真君庙。又敕上都太清宫
东都置太微宫。以太原神尧旧宅为紫微宫。
潞州潜龙故宅为启圣宫。并给衮冕绛纱帷帐交龙门戟。
一如宫阙之制。又注道德经及制序引。
天下士庶并令家藏一本。两街道众乃以幢幡伎乐自禁中迎归于太清宫
香花之盛。近古未有。
又敕置道举。一如礼部之制。
亲自策之。达者甚众。
蒲州奏。因修紫极宫
掘地获玉石。状如半月。
复有仙人杵药之像。扣之有声。
颇甚清远。令悬于太原元元庙庭。
号之为偃月磬。东都留守张琦奏。
汝州鲁山县因修仙居古观。获玉瑛。
扣之声闻数里。令悬于太清宫圣祖庙庭。
衢州为建观宇。穿地得鱼一头。
长三尺。其状似铁。
微微带紫碧之色。又如青石。
光莹雕镌。殆非人功所成也。
扣之甚响。其鱼亦不得名。
遣使来献。令宣示百僚。
亦不能辨。乃呼为瑞鱼磬。
仍命悬于太微宫。非讲经设斋。
不得击之。由是诸观竞以木石模之。
以代集众。又诏诸官悉以宰臣及本道节度使领之。
永为常式。又制霓裳羽衣曲紫微八卦舞。
以荐献于太清宫。贵有异于九庙也。
东封。获江淮间三脊茅。
乃令于所获之地置灵茅观。及礼毕回。
谒圣祖于亳州本宫。亲札道德经于石。
作大幢。造八角楼
覆之于虚无殿之前。又幸怀州开元观阌乡奉仙观
为王公万民所请。亦亲札二经。
以大石对峙立之。一如太清之制。
乃诏授邬元崇虢州刺史开元十七年夏四月五日
益州大都督府长史张敬忠奏。大圣祖混元皇帝应现于当管蜀州新津县兴尼寺佛殿柱上。
自然隐起木文。为太上老君圣像。
当顶上有华盖。足下前后各有云叶天花。
共一十三处。谨差判官益州功曹参军王大鐄检覆得状。
与本州刺史李忠别驾卢昉县令李韶道士僧尼一百三十人状同。方敢上奏。
至五月二十四日。敕差内侍昭隐宣取像柱入京。
于大同殿供养。又令两街宫观各赐供养七日。
却令进入大内。于今见在。
前后瑞应极多。难以具录。
二十九年正月七日陈王参军田同秀于丹凤门外忽见紫云自西北映楼。
又见混元乘白马。侍从二童子。
二童子谓同秀曰。我昔与尹喜将入流沙之日。
藏一匮灵符在桃林关尹喜旧宅。汝可请取之。
同秀具事闻奏。敕差内使李志监同秀往陕州桃林县南十二里故函谷关墟求访之。
俄有紫云白兔现于枯桑之下。便乃穿掘。
下至水际。得石函经匮。
玉版朱书细篆。闻奏大悦。
即令京师列十部乐。歌舞鼓吹。
通化门入。其文于宝舆中五色放光。
洞照天地。丹凤楼上。
身披龙衮。手执金炉。
宫嫔婇。竞于楼上散花焚香。
遥自作礼。又令乱撒金钱于楼下。
纵令士庶分取。以为欢乐。
斯须。呼之声。
震动京邑令置宝符灵昌殿。
是夜楼阁林树之上。皆有神灯。
乃于正月一日开元三十年天宝元年。改桃林县灵宝县
其后三年。见灵符有天宝千载之字。
天宝已应改元之号。遂改年为载。
乃于其地长乐亭置天宝观。御制并书灵符铭。
立于所获之处。又于大内置灵符殿。
赐同秀五品正员官。宰相请加尊号为开元天宝神武之字。
制可之。大赦天下。
其年闰四月梦混元谓曰。
我在城之西南久矣。当与汝于兴庆相见。
可速迎我。宰相李林甫牛仙客曰。
朕临御海内。向三十年。
未尝不五更而起。具朝服礼谒真容。
为苍生祈福。近因假寐见混元。
具言上事。遂差内使与道门威仪元裕于城西南寻访。
数日。忽于楼观谷间见有紫云现。
白光属天。于其下穿之。
果得玉像老君。高三尺馀以进。
其日帝在兴庆宫大同殿亲自迎谒。果符兴庆之言。
置于内殿供养。仍令所司写真容。
分送天下诸道宫观。遂大赦天下。
五载。梦见混元言。
我有灵应。寻当自至。
遂于太白山获灵符玉册。及迎到京。
置于灵符殿。亲自供养。
仍封太白山神灵应公。改获符洞为嘉祥洞。
下置真符县。乃令诸道置真符观。
仍编入史。其年十二月
华清宫其月四日
日未出时。忽见骊山顶云物积异。
须臾云散。见混元圣祖现于朝元阁上。
与内人瞻谒。良久乃隐。
诏改会昌县昭应县。其新丰县隶入昭应
又封会昌昭应封山神为元德公
改朝元阁为降圣阁。内出图本。
颁示天下。宣付史官
八载。获二十七仙玉像于宁州罗川县
敕令迎像入京。一如天宝初迎灵宝符仪注故事。
亲自制。寻改罗川县真宁县
于所获处造通圣观。制碑文立之。
于今并在。其年六月
大同殿产玉芝一茎。又造金仙玉芝二观。
复度公主二人为道士。又太白山李浑上言。
见混元言。金星洞内有玉版石。
记圣皇福寿。之符。
御史中丞王鉷入游谷。行四百馀里。
求而得之。敕以殊祥颁示中外。
乃于其地造灵符观。闰六月丙寅
太清宫。加五圣尊号。
仲尼四子像。侍立于混元之前。
又敕十道大郡置玉芝观。大赦天下。
九载。太白山人王元翼上言。
混元大帝降现。言宝仙洞中有妙宝真符
取之。敕刑部尚书张均工部尚书王倕往取。
获之。乃造真灵观。
十三载正月太清宫
又上混元尊号为大圣祖高上大道金阙混元天皇大帝。五圣各加谥号。
加开元天地大宝圣文神武證道孝德皇帝。大赦天下。
十五载。幸蜀。
混元现于汉中郡三泉县黑水之侧。亲礼谒。
遂命刻石像真容于所现之处。又于利州益昌县岭上见混元骑白卫而过。
示收禄山之兆。诏封其白卫岭
于所见之处置自然观。又于嵩山兴唐观
成都福唐观。肃宗至德二载三月十八日
混元现于通化郡云龙岩。初因郡人为国祈福。
建大斋会。十八日
忽烟雾异香。氤氲不散。
至辰时渐渐开霁。神光照天。
因见混元真于山前。自地接天。
通身白衣。左手垂下。
右手执五明之扇。仪相炳然。
众尽瞻礼。其虽高。
亦不及肘。良久乃隐。
遂具上奏。内出图本。
太上皇并叙。文繁不录。
具编史册。仍示天下。
乾元二年夜梦二青童导从至一宫阙。
谒见混元。混元衣云霞之衣。
冠九凤之冠。坐方席。
垂宝盖。凭玉几。
执白拂。左右侍卫真人玉女神仙童子五天力士
罗列极众。著绛衣秉圭。
立侍于混元之后。游涉山海。
经历甚远。一一潜记。
又见混元须发皆黑。及明。
宣下两街。访诸瑞像于务本坊光天观圣祖院。
果获黑髭老君之像。图写以进。
见大悦。一如梦中所睹。
出帝真容。令侍立于混元之后。
仍颁示于天下。供养。
代宗初。于楚州安宜县获八宝。
因改安宜县宝应县。敕于所获之处造宝应观。
改元为宝应元年。大赦天下。
德宗贞元十年。混元潜使金母累降于果州金泉山
授鍊㤅之术。付女贞谢自然
修习功成。其年十月十六日
白日上升。后三月乃归。
刺史李坚曰。天上有玉堂最高。
老君居焉。壁上皆题神仙之名。
时注脚下。云在人间。
或为帝王。或为宰辅。
神仙入谒老君。皆四拜焉。
自然言讫遂却升天。敬宗宝历二年正月
有事于南郊。朝献太清宫
御驾将至长安县主簿郑剪。
忽见老君衣白衣。容状异常。
谓剪曰。当此路有井。
可速实之。不然。
祸在不测。剪惊惶顾。
其地已微陷。遂并力实之。
因失老君所在。驾至。
具以上闻。百官称贺。
兵部侍郎韦处厚为碑。起居郎柳公权书。
于实井之侧。乃编付史官
其年十二月十八日柳公权书碑之际。
忽有劲风飒然而起。旋飙不已。
乃见混元著紫衣。金冠金履。
白莲花之上。右手执五明扇。
左手垂下。空中光明如金色。
公权与镌碑人瞻睹良久。因以物画地记形像。
及画毕。混元忽以扇指空中。
流光四散。乃腾空而去。
众皆侧身仰视。渐远渐小。
没于云中。遂以事上闻。
诏编事迹入碑之中。又敕于两京造延唐观。
文宗开成二年五月中书舍人高元裕阆州刺史
于州北八九里嘉陵江上小山之前。忽见崖壁间光彩有异。
近而观之。石上自然石文。
老君真像。眉发衣章。
巾履服饰。无不周备。
傍有一人。宽衣大袖。
持炉荐香。后一人童子。
双髻高束。谨若听命。
皆非人力图绘镌刻所及。元裕每有所祷。
即紫气上浮。又有灵泉自涌。
士民请福。无不立效。
遂刻石建宇。用旌其瑞。
乃画图呈进。乞编入史。
诏从之。武宗会昌元年
敕以二月十五日大圣祖降诞之日为降圣节。仍令两京及天下。
诸州府设斋行道作乐。赐大酺三日。
军期急速。亦不在此限。
永为常式。懿宗咸通十年九月十日
徐州逆寇庞勋。领从党三千馀人来亳州太清宫
其日宫北百姓三百馀人。见老君自宫中乘空而南。
须臾黑雾遍南川中。偫贼迷路。
自相杀戮。庞勋溺水而死。
偫凶自此殄灭。汴州节度使太清宫使李蔚具事上闻。
诏曰。吾国家系承混元。
教导清净。苦县旧里。
圣祖故乡。宫宇具严。
庙貌斯设。昨者馀妖奔突。
纵火将欲焚烧。阴雾覆闭于晴空。
狂寇颠迷于道路。散逸原野。
遂至诛夷。缅惟元功。
申兹灵贶。内出青词。
又委李蔚虔申告谢。布示中外。
仍付史官十三年三月
台州刺史姚鹄奏。于天台山老君殿
于其地穿获得石函册文以进。乞付史馆
颁示四方。诏从之。
广明二年三月河中节度使王重荣奏。
晋州申。龙角山庆唐观老君殿柏树上
葛枯死重生。先是武德中混元应现后。
于二树间殿宇。逾年之后。
柏树上忽自生葛蔓。长十馀丈。
荣茂于常。其后齐王夺嫡。
此蔓枯死。旬月之后。
自其末青翠再生。齐王遂败至中宗复位。
安史叛逆。朱泚谋乱。
皆忽枯落。久而复生。
广明元年黄巢犯阙。
其年秋葛蔓枯死。二年冬枝叶重茂。
又于傍树上别生一枝。旬日之中。
长五十馀尺。相对繁茂。
有异于常。奏诏褒美。
编付史官。其后祥异。
皆有诏敕。盖美乎葛藟庆其神谋。
瓜瓞昭其远祚。混元流贶。
奕叶无穷者也。皇帝驻跸西蜀
中和二年八月九日进到。令宣示内外。
三年三月十一日亳州刺史潘稠道士马含章孙栖梧等奏。
太清宫乾宁四年。已累有逆寇侵犯真源。
少或逾千。多或逾万。
皆窥伺是宫。欲为焚劫。
或来攻城邑。或旁犯县城。
老君皆密垂神化。忽起浓云。
或驱以阴风。或击以雷雹。
率皆颠沛。寻至败亡。
灵贶益彰。神功罔测。
寻诏升真源县为畿县。仍内出青词。
修崇告谢。即稽首东拜。
八月十二日。敕亳州太清宫是混元降圣之里。
名高道祖。福荫皇基。
九宫之瑞井涵空。一鹿之仙踪在树。
累代之祯祥可纪。近年之感应尤彰。
所宜严盛于福庭。安可荒凉于静宇。
潘稠能施善政。久乐真风。
广出俸钱。备修宫观
垣墉栋桷。无不精新。
像设丹青。弥加焕丽。
观图考事。深可慰嘉。
其住官威仪道士吴重元可赐紫。仍号凝元先生
道士马含章孙栖梧并赐紫潘稠金紫光禄大夫检校工部尚书
馀并如故。其年八月二十九日夜
房宗室李特道士李无为。于成都府青羊肆元中观混元降生旧地。
设醮祈真。忽见虹光如弹丸许。
渐渐明大。出于殿基东南竹林中
跳踯入西南梅树下没。于没处穿地三尺已来。
得宝塼一口。长一尺一寸五分。
阔七寸四分。一边厚一寸三分。
并有花文。一边厚一寸八分。
重一十二觔。有古篆六字。
各方二寸。深三分。
镌刻莹洁。迨非人工。
文曰太上平中灾。九月一日
西川节度使侍中陈敬瑄奏曰。皇帝陛下稽古顺天
膺图抚运。凝怀至道。
属想大同。是用省方。
以明罪己。深仁旁达于下土。
至德升闻于上元。符谶允臻。
祯祥间出。降太上匡时之命。
清中寇孽之灾。乃示明文。
爰形古篆。足表妖氛即殄。
圣祚无疆。克知收复之期。
便是清宁之日。至十二日
令宣示百官。中书侍郎平章事韦昭度户部侍郎平章事萧遘门下侍郎平章事郑畋御史中丞张渎宗正卿曹王龟年表贺曰。
伏以萑蒲啸聚。车马省方。
天灾流行。国家代有。
陛下降成汤罪已之诏。徵王者有征之师。
顾彼凶妖。即当殄灭。
清平既彰于嘉兆。幽赞爰睹其秘文。
赤雀衔书。贶岂同于太上。
元龟负卦。庆难比于平灾。
况因宗室斋醮之辰。仍有祥光跳踯之瑞。
其为感现。可谓丁宁。
枢密使李顺融十二卫都指挥使田令孜表贺曰。今者又有维城。
来于仙观。至诚才发。
嘉兆俄呈。现此时在地之赤光。
是昔日度关之紫㤅。及穿积土。
果获古文。验逸劳于龙蛇。
即知平于枭獍。于冲邃理。
颇甚昭明。既太上令与平灾。
中和永昌厥祚。所现全因圣祖。
掘得又自皇枝。捧此灵踪。
可明天意。且混元圣祖。
每逢多难。皆有殊祥。
唯彼明徵。备书正史
昔于丹凤门上。告田同秀以天宝复国之期。
今又青羊肆中。示李特以陛下还宫之庆。
莫不天下幸甚。乞付史馆
俞之十五日
李特太子校书。李无为赐紫
仍各赐缣帛三百疋。二十一日又诏曰。
太上元元大帝与弟子文始先生讲真经于楼观之台。约后会于青羊之肆。
便乘云驾。俱入流沙。
仙记传闻。地图标载。
周昭至于此日。历数约二千馀年。
景像寂寥。基踪牢落。
今因巡幸。灵贶昭彰。
殊光跳跃于庭前。灵篆申明于树下。
塼合古色。字验休祯。
中和之灾害欲平。厚地之祯符乃现。
足表元穹降祐。圣祖垂祥。
将歼大盗之兵戈。永耀中兴之事业。
须传简册。兼示寰区。
已付史官。备令编录。
仍模勒文字。告示诸道及军前。
其观可改号为青羊宫。仍置殿堂屋宇。
侧近属观田地。约有两顷。
近来散属黎氓。多植葱
清虚之地。难使薰蒸。
已赐钱二百贯。便令收赎。
仍给公验。永归靖庐。
宗子已除官。道士李无为己赐紫
所宜升奖。用庆灵。
敬瑄位冠公台。风行郡国。
效节于延洪之代。修心于道德之乡。
遂令境内消兵。地中呈宝。
其为休美。倍可嘉称。
至十月七日。敕高品郭遵泰监造青羊宫土木之工。
并用内库宣赐。自获灵瑞之后。
至是月癸丑。近蜀郡寇。
相次擒戮。旬月之内。
遂至清平。驾至青羊宫
颁赐有差。李特赐绯
龙州录事参军。又下诏曰。
太上垂祥。青羊应现。
礼宜崇饰。用答殊休。
道州府紫极宫。宜委长吏如法修饰。
仍选有科仪道士祭醮。是月乙卯奏。
收复京城。有以见大道垂休。
圣祖祐。洪图延永。
唐祚无疆者也。又敕翰林学士承旨尚书兵部侍郎知制诰乐朋龟撰碑立之。
伏乞颁示天下。以表皇家承神仙之苗裔。
感太上之灵贶。实万代之无穷也。
臣今校会从国初已来所造宫观。约一千九百馀所。
道士计一万五千馀人。其亲王贵主及公卿士庶。
或舍宅舍庄为观。并不在其数。
帝王之盛业。自古至于我朝。
莫得而述也。中和四年十二月十五日
上都太清宫文章应制宏教大师赐紫道士杜光庭上进。谨记。
远游 宋末元初 · 文天祥
 押词韵第三部
黄河流活活,太行高巍巍。
王屋(二字原缺,据四库本补)以东,百泉(原缺,据四库本补)以西。
邹鲁盛文献,燕赵多雄姿。
右摩泰山碑,左蹑函谷
郏鄏吊周公曲阜宣尼
或登广武叹,或上北邙悲(四库本作啼)
平生几两屐,汗漫以为期。
绝交天下士,要为男子奇。
吴会偏王业,中原隔遗黎。
安得与黄鹤,比翼天上飞。
江河异风景,击楫感且欷。
阳运遘百六,兴否俄推移。
田变沧海,楚囚发孔悲。
我本槛车客,为我解絷维。
青蝇附天骥,万里相追随。
人生尚行乐,矧复新相知。
周道思下泉,王风怀黍离。
富贵岂不愿,忧患那自持。
人命危且浅,忽若朝露晞
长恐折我轴,中道欲差池。
去我父母邦,我行且迟迟。
听我远游曲,寄我长相思。
葛道人真赞 宋 · 周紫芝
 出处:全宋文卷三五三一、《太仓稊米集》卷四三
王屋山中美酒,汉家殿里蒸糊。
惊起一场大梦,变成满面霜须。
方朔恢谐谈笑,庄周广颡头颅。
便好列仙图上,添君此个形模。
日者陈氏命子作道士 南宋 · 释居简
 出处:全宋文卷六八一六、《北涧集》卷九
王屋山,无钱粥牒;
成都市,信口谈天。
顾丰财有道,拙不如人;
虽异传同经,犹怀舐犊。
相逢求售,直欲图成。
老子五千言,誓忘筌于纸上;
令威一千岁,期化鹤于辽东
识破话头,何妨注脚。
玉枢上梁文 南宋 · 程珌
 出处:全宋文卷六七九七、《洺水集》卷二一
地据雄奇,天开图画
秀水汇麒麟之谷,正宗派龙耳之峰,百里南来,一川横截。
碧潭浸石,下游巢叶之龟;
宝剑腾空,中有藏龙之洞。
左岫屯云而行雨,右溪󲦤笏以横金。
丙丁乃太微之垣,日朝金殿;
乾亥实贪狼之水,泽布天关。
良巽四维,若城若障;
坤申二位,如笔如旗。
五六石狮,在虎伏龙眠之左;
十馀鱼袋,列鳌游鸦陈之前。
十里岩扃,千春秀气。
山君川后,护此几年;
女蜗天皇,至于今日。
云溪居士神交泉石,梦绕烟霞。
王屋山匮石之书,不专糟粕;
刘累豢龙之术,未露鳞牙。
乃因暇时,一至此地。
千古不传于钤诀,一朝拔起于眠龙。
乃于戊辰岁之秋,营我先大夫之兆。
岁时易尽,香灯尚寒。
载涓刚辰,肇建梵宇。
选胜青龙之首,恭延白象之尊。
鱼鼓一鸣,山川改色。
先君尉怿,后裔光昌。
武列文班,孝家忠国
不负前人之志,勿忘今日之言。
百尺修梁,一时盛事。
儿郎伟!
抛梁东,甲卯侵云映日红。
下有修鱼千万数,他年一一尽成龙。
儿郎伟!
抛梁西,席帽旌旗列水犀。
更有双峰如并笔,分明金榜列名齐。
儿郎伟!
抛梁南,天开寿宿丙寅间。
酉鸡初唱催朝骑,晓奏离明泽暮覃。
儿郎伟!
抛梁北,马上贵人如拱挹。
天然乾亥一川长,尽向丙丁朝玉阙。
儿郎伟!
抛梁上,此事端由天所相。
要须修德答天心,更教气脉腾腾旺。
儿郎伟!
抛梁下,俯瞰平畴云䆉稏。
须怜火耨水耕人,佛法上乘先施舍。
伏愿上梁之后,僧徒清净,佛法光辉,风调雨顺,家给人足。
要得万民之安业四海之无虞。
我当竹杖芒鞋,共此风菊露。
庶与天下佛子,于今永结良因;
须教黄面祖师,为我全开正眼。
有感二首 其二 明 · 谢榛
西眺王屋山,日夕青峨峨。
上有冲漠人,开关对松萝。
偶来广成子,所交不贵多。
晨兴掬流泉,举首餐明霞。
灵鸟从空来,阶前啄松花
鸟性会吾意,逍遥共山阿。
寄言寻真者,何必穷天涯。
杂诗十一首 其七 1097年 北宋 · 苏轼
 押陌韵 创作地点:海南省海南省直辖县级行政区划儋州市
蓝乔近得道,常苦世褊迫
西游王屋山,不践长安陌。
尔来宁复见,鸟道度太白
昔与吴远游,同藏一瓢窄。
潮阳隔云海,岁晚倘见客。
伐薪供养火,看作栖凤宅。
赵大令希璜云车飞步图 清 · 洪亮吉
 出处:回舟百峤集(乙卯丙辰)
我昔至盘谷,欲登王屋山
马疲仆懒不能到,日晚仅访灵源还。
是时闲云逐归鸟,天半夕阳红不了。
空林飞瀑影间之,衬得四山青袅袅。
我亦欲乘云中车,天门旁边学步趋。
举头见君忽大笑,已被怪风吹裂帽。
墓头回草录1096年 北宋 · 苏轼
 出处:全宋文卷一九八一、《苏文忠公全集》卷七三 创作地点:广东省惠州市
王屋山有异草,制百毒,能于鬼手夺命。
故山中人谓此草墓头回。
蹇葆光托吴远游寄来。
吾闻兵无刃,虫无毒,皆不可任。
若阿罗汉永断三毒,此药遂无所施邪?
司马承祯银青光禄大夫 盛唐 · 玄宗皇帝
 出处:全唐文卷二十二
混成不测。
入寥自化。
虽独立有象。
而至极则冥。
王屋山道士司马子微
心依道胜。
理会元远。
遍游名山。
密契仙洞
存观其妙。
逍遥自得之场。
归复其根。
宴息无何之境。
固以名登真格。
位在灵官。
林壑未改。
遐霄巳旷。
言念高烈。
有怆于怀。
宜赠徽章。
用光丹箓
银青光禄大夫
号真一先生
外王父赠秘书少监东平吕公神道表铭 中唐 · 梁肃
 出处:全唐文卷五百二十二
公之先出自姜姓。太公之允也。
唐虞之际。佐治洪水有功。
以能为禹股肱心膂。命曰吕氏。
洎太公誓苍兕。平商牧。
桓公责包茅。匡周道。
传国七百。列于春秋。
汉兴。以勋戚在侯服者二十人。
临泗侯之孙通封于东平。其后国除。
为郡著族。元魏末有汶阳思礼者。
扶翼周文。开霸关右。
行台右丞兵部尚书。时魏分为东西。
中夏拥隔。遂居于河东
今为蒲人也。从尚书四叶生琎。
皇朝晋阳。赠郴州刺史
郴州之嗣曰仁诲。以文学称。
以从父兄太一俱用射策科。太一历御史尚书郎中书舍人户部侍郎右庶子
仁诲由成王文学转岐王府属。累迁右庶子金吾中郎将资州刺史
许州。未拜而薨。
以孝行闻。仕至太仆丞
朝散大夫太仆生公
公讳某。字某
少淳茂有志行。居太仆府君忧。
泣血三年。乡党称之。
制终。治古文尚书左氏春秋。
二十举孝廉。补博昌主簿
历任营邱文安二丞。宣劳使以清白荐。
试守洺水。公为政务仁恕
去苛察。密化旁流。
邑中移风。再岁正除。
朝散大夫。公性退。
不以善自名。且不乐为吏。
秩未满。移疾罢去。
居于济源王屋山之阳。常言君子之道。
不从俗。不离偫。
幼安抗迹而傲世。慈明濡足以救民。
曷若中行以全吾真。由是逍遥乐道。
以漆园鹖冠之言为师。时阅历代史。
究兴败治乱之端。参以立身行道之义。
著书十馀卷。号续吕氏春秋
草藁未就。属寝疾捐馆。
享年若干。时开元二十五年也。
永泰中。嗣子某位朝散大夫右赞善陈州刺史
寻迁检校秘书少监徐州别驾。因诣阙拜章。
乞回所授赐命于先人。诏追赠公太子中允
谢恩之际。又以公所著书上闻。
遂改赠秘书少监后十有三载
岁在某辰某月日。龟蓍袭吉。
始安宅于某乡里之原。江夏郡夫人黄氏祔焉。
夫人汉太尉琬之裔孙。皇朝大将军怀都督虢国公君汉之孙。
王府长史虢国公承源之女。洪州刺史京兆韦同之甥。
有温仁孝爱之德。劝义垂训之美。
后公七岁而终。公之追命。
于是有江夏之赠。嗣子秘书痛先君先夫人厌世寖远。
音徽将昧。常欲立贞石。
传德风。蓄诚未申。
先是徂谢。小子再拜受命于太夫人。
且成伯舅之志。恭论外祖之烈。
以示后嗣。杨恽太史之书。
久惭庸陋。韩康中军之爱。
空想生平。道在兹乎。
以表墓。曰。
赫赫有吕。肇发于姜。
既协大禹。亦亮武王
营邱门地。东平传嗣。
书之勋册。有焯名位。
中郎伯仲。允迪斯贵。
实生秘书。含道蕴粹。
仁为己任。孝亦天至。
论经八览。参六义。
三邑之佐。清恭廉贞。
鸣弦作宰。休有清声。
退谋于道。爰晦其明。
体顺保和。遗荣入冥。
春闱中允蓬山二职。
运往时来。退荣隐德。
振彼江夏。光敷内则。
不及象服。空垂燕翼。
太行之右。清济之北。
外孙纪辞。以志兆域。
王屋山中岩正一先生 唐 · 卫凭
 出处:全唐文卷三百六
古之所谓列仙者。执大全以御于自然。
游无有以至于不死。旁午众妙。
而登夫太元。盖著自元元。
成于天师。备诸简寂。
而详乎贞白。得贞白之道者曰升元。
升元以授于体元。自三真在天。
偫学无主。主道之柄。
必将有人。天以司马真人为木铎欤。
不然。元标灵符。
遹骏若是。尊师族司马氏。
世居温。晋彭城王权之后。
隋亲侍都督晟之孙。皇代襄滑二长史仁最之子。
夫轩冕奕代。是谓令绪。
忠贤继出。必生异人。
子阿推惠。许真于以降迹。
初成行慈。茅君所以升道。
抑有由也。宗师讳承祯。
字子微法号道隐
生而能言。幼而知道。
天锡奇表。神仙正性。
老庄大旨也。引而伸之。
杨许内学也。默而存之。
洁其行。耸其德。
识穷精微。思入虚极。
议者谓冥冥之翮。不可屈而致。
年二十一。始服巾褐入道。
师体元先生先生中岳之隐几者也。
尊师神凝用简。情汰事落。
其秉操不可渎。其执勤不知倦。
体元乃洒然异之。他日。
以金根上经三洞秘箓许真行事陶公微旨尽授于我尊师。高悟独得。
虚融大通。发挥道真。
出入元奥。尝梦有凤鸟衔玺。
置于法案。刻曰授君东华上清真人
由是宝其寿。神其行。
听于气。息于踵。
则七日而外物。三月而遗形。
一年而游于无有矣。且凿坯而遁。
其隐迹。非应物也。
狂歌而游。其内修。
非教人也。吐腾奇术。
其眩愚。非保真也。
偃仰下位。其容身。
非高代也。尊师是以务宏道不滞其用。
方善救不宁其居。入觐圣上。
九重肃广成之谒。出应时贤。
偫公交子训之请。故行而无迹。
事而无传。虚受以曲成
广照以吹万。或外符能鼓其动。
或内楗善闭其关。或燕处而潜偶偫真。
或冥升而密行上界。斯则不可测已。
而后游句曲华阳之天。栖桐入灵墟之洞。
寻大霍采金瓶之实。登衡山石廪之秘。
皆山鬼贡药。天真授经。
猛兽护门。野禽绕座。
若此又不可备论也。开元十二年
天子修明庭之。思接万灵。
动汧水之驾。奖邀四子。
乃徵尊师入内殿。受上清经法。
仍于王屋山阳台观以居之。师以王屋小有之天。
总真之府。景气幽欻。
神祗会昌。矧吾道苟行。
奚适不可。翻飞投足。
遂有终焉之志。更于观之乾维。
高邱之午。穷极绝界。
中岩台。上直大坛。
下缭大阜。巨木圆抱。
鸣溪中落。每养龙大谷
相鹤中峰。燎金洞之众香。
吸石窗之鲜气有日矣。初隐居抄撰道书。
为證真隐诀。其存修之道。
率多阙文。尊师乃著修真秘旨十二篇。
见行于世。至如发晨蕴以陈咒。
步宵坛以飞章。回冥威于三官。
走故气于百鬼。一以皇极增峻。
息金革水旱之虞。一以人寰载清。
无流庸疵疠之儆。亦尊师之力也。
抱一守寂。反道归根之理既尽。
洎鍊景回元。乘飙蹈气之术又备。
可以逶迤造物。保合大均。
观变化而冲和其心。抚阴阳而寥廓其视。
岂两仪之细。而同其浊质。
万化之杂。而拘其清神哉。
岁乙亥夏六月十八日。顾谓近侍曰。
吾已受职元都。不复得住。
遂部署封检。将若远适。
迨昏有赤云缭绕。摩地而来。
箫声泠然。乘空而去。
众咸惊骇。谓必上升。
遽奓户而入。已蜕形矣。
越二十一日。偫弟子相与瘗杖舄于西北之松台。
制赠银青光禄大夫谥曰贞一
并上自制碑。申宠章也。
门人曰。尊师之生也。
五百年甲子矣。常见体如寒松。
心若明鉴。居绝忧喜。
生无嗜欲。昔住嵩嶂。
则后阜松生。及移台岭。
则东壁泉涌。幽居于南岳
则元鹤蔽野。坐忘于兹山。
则䌽云满室。若乃高姿逸轨。
近类华阳。俄闻伟蓺。
远齐抱朴。其善诲善诱。
则常以为已任。若性与天道。
亦不可得而闻。宜其驰辕于妙门。
游刃于真宰。迈元德而同世恤。
宣至理而障偫伪。及挥斥万仞。
翱翔四空。凝冰者理顺。
捕影者心伏。于戏。
岂古登天游雾而不死者夫。河东郡宝鼎县主簿司马纲。
师之犹子也。餐味密
倘佯精庐。禦侮道门。
翘足仙事。乃恢张遗寝。
制造新庙。将谓灵仙不妄。
且以虔奉有所。考室也。
侈而大之。立主也。
尸而祝之。徒见反宇蘧蘧。
高松杳翠。灵响虚应。
圆光夜烛。亦神异也。
佥惟昔之得道者。智有如江如海惟深也。
我师则无不在。德有如邱如陵其高也。
我师则不可升。故塞于瀛县。
馨于图史。岂游其门者。
能象其迹而缀其美乎。诚以立祠者表灵之道。
刻石者宏教之端。思存乎阜乡之遗风。
景行乎雷平之故事。若述作之奇伟。
见于萃集。感应之幽微。
存乎内传云尔。乃作颂曰。
大元混茫。上境辽廓。
冲用斯应。翰飞是托。
道其深微。人孰营度。
不有真匠。畴能系作。
伟哉真匠。乘运挺生。
超乎长存。隐乎无名。
元退首出。道再演成。
润色大象。猗那之精。
至精伊何。能修体妙。
大象伊何。能勤广照。
周麾后学。缘饰垂教。
弱丧知归。晞光胥效。
从道于中。以克大道。
终处其厚。奄荒无有。
七域昭贲。百灵奔走。
夫生在命。此身能久。
且曰无待。著名列仙。
嗣武贞白。齐明稚川
解玉何地。回旌几年。
灵庙之下。空瞻洞天。
太华奇迹三首 其一 元末明初 · 汪广洋
五言绝句 押删韵
仙人白玉掌,半出五云间。
好去寻芝草,移栽王屋山
山中清隐图 元末明初 · 汪广洋
七言绝句 押歌韵 出处:御定历代题画诗类卷四十五 閒适类
王屋山前云气多,濯濯水流幽涧阿。
青松白石有如此,岁久不归生薜萝